我国从1978年开始实施儿童计划免疫。目前我国预防接种工作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,为适应我国预防接种工作发展需求,并与国际接轨,我们引入了免疫规划的概念。
今年,不仅是改革开放40周岁大寿,也是我们的朋友“免疫规划”的不惑之年,我国免疫规划政策已经实施40年了!
建国以来,“免疫规划”在健康中国的航线上已经驶出了四站:
第一站:1950-1977年
1950年
第一件事就是在小朋友的胳膊上画“井”字——这场轰轰烈烈的全国普种牛痘行动算是正式拉开了免疫的序幕。
1959年
卫生部下发了《关于加强预防接种工作的通知》。
1963年
卫生部首次发布《预防接种工作实施办法》,并逐步在全国开展卡介苗、脊髓灰质炎活疫苗、百白破混合制剂、麻疹疫苗的接种工作。同时基本消灭天花。70年代,每年利用冬春季在全国范围推行突击接种。
1974年
世界卫生组织(WHO)提出“扩大免疫规划”计划,即扩大接种人群、提高接种率、扩大疫苗种类、推广使用新疫苗。
在此期间还伴随着预防接种网络平台搭建等无形的准备工作。
第二站:1978-2001年
1978年
卫生部正式提出并开始实施计划免疫,并开展疫苗冷链建设工作。
1982年
统一儿童免疫接种程序。
1984年
卫生部等多部门联合下发了《关于试行预防接种证制度的通知》,保证入托、入学时儿童的免疫状况。
1986年
国务院批准成立全国儿童计划免疫工作协调小组,确定每年4月25日为“全国儿童预防接种”日。
1987年
卫生部首次颁布《计划免疫技术规程》。
1988年
全国实现以省为单位的,儿童免疫接种率达到85%的目标。
1990年
全国实现以县为单位的,儿童免疫接种率达到85%的目标。
1991年
李鹏总理签署《儿童生存、发展和保护世界宣言》等两个世界性文件;对计划免疫等工作目标做出政府承诺。
1992年
卫生部积极准备推行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策略。
1993年
经国务院批准,自93年12月起连续3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消灭脊髓灰质炎的强化免疫日活动。
1995年
全国实现以乡为单位的,儿童免疫接种率达到85%的目标,实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普及儿童免疫规划目标。
同时开始实施消除新生儿破伤风计划。
1997年
开始实施全国加速麻疹控制规划。
1998年
成立全国消灭脊髓灰质炎证实委员会,我国消灭脊髓灰质炎证实工作开始启动。正式提出将乙脑、流脑、乙肝、风疹、流腮纳入免疫规划管理。
在此期间“四苗防六病”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也在悄然进行着。
2000年
完成无脊髓灰质炎的证实工作,全国实现无脊灰状态。
(虽然在2011年出现过一次由巴基斯坦输入的脊灰野病毒感染病例,但此后我国被野病毒感染的病例再也没有出现过)
第三站:2001-2007年
2001年
国务院颁发《中国儿童发展纲要(2001-2010年)》,进一步明确了计划免疫工作目标。
2002年
中共中央、国务院下发《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》,要求以乡为单位的儿童接种率达到90%。同年,正式将乙肝纳入免疫规划。由原先的“四苗防六病”变为“五苗防七病”。
2005年
国务院第83次常务会议通过《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》,并于2005年6月1日起施行。卫生部制定《预防接种工作规范》,明确了卫生行政部门及医疗机构的职责,规范了接种单位的行为。
2007年
提出扩大国家免疫计划,宣传更广。
第四站:2008年至今
2008年
正式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计划,疫苗种类增加至14种,可防疾病增至15种。
2011年
我国疫苗质量监管系统通过WHO监管评估。
2012年
实现消灭新生儿破伤风的目标。
2014年
第二次通过WHO疫苗监管评估。
2016年
修订并实施《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》。
如今
随着各项相关法规政策的相继出台,我国的免疫规划工作进展的越来越顺利,为有效保护人民健康、维护社会稳定、促进经济发展起到巨大作用。